业内动态

叶明:建筑业转型发展需要产业思维

 


核心摘要:进入新时代,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期,建筑业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。近年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深化建筑业重点环节改革为核心,以推动建筑业企业发展为目标,深入推进建筑业“放管服”改革,特别是针对建筑业的建造方式、组织方式以及交易方式等,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,取得了一定成效,促进了建筑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。


进入新时代,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期,建筑业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。近年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深化建筑业重点环节改革为核心,以推动建筑业企业发展为目标,深入推进建筑业“放管服”改革,特别是针对建筑业的建造方式、组织方式以及交易方式等,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,取得了一定成效,促进了建筑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。


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,随着建筑业改革的不断深入,各种潜在矛盾也复杂地交织显露,特别是从“产业”的视角看,产业“碎片化”与“系统性”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,产业要素市场尚没有得到充分调动,产业结构尚未得到完全优化,资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。某种程度上,感觉建筑业的改革更多是施工行业的改革,用行业管理思维来改造传统产业,改革发展的路径上缺乏针对“产业”的系统思维和方法。因此,迫切需要进一步将改革的基点放到产业发展上来,要紧紧抓住“产业”这个牵动建筑业改革发展全局的“牛鼻子”,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“产业”的创新发展问题,尤其在建筑业进入必须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关头,要进一步明确建筑产业改革发展的路径和方向。


毫无疑问,建筑业划归我国第二产业范畴,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,2017年,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.73%,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7.13%,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作用十分突出。然而,由于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业划分的影响,特别是建筑工程都是由政府主持建设,建筑业也由此形成了行业管理的体制机制,这种行业划分与组织管理模式一直延续至今。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,虽然在建设行政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机构改革,但是始终没能跳出行业管理的业态和发展路径,没有打破行业的划分和组织模式,甚至建材行业目前成了建筑产业的“碎片化”,也由此造成了建筑产业“大而不强”,企业整体效率效益偏低、核心能力不强,产业整体素质与国际化水平不高,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、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,与我国新时代迈向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。


从经济理论上讲,产业由利益相互联系、具有不同分工、多个相对独立的行业组成。尽管各自行业的经营方式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,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都是围绕着共同产品展开的。对于建筑产业而言,建筑产业是由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安装、装修等行业组成,它们共同的产品应该是“建筑”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各行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半成品,并且是由建筑这个特定的产品,形成了各行业之间的技术、利益和体制机制的相互关联,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产业链。然而,建筑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,脱离了以建筑作为最终产品的理念,往往忽视了各行业之间的关联性、产业的系统性;忽视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;忽视了建筑产品的整体效率效益最大化问题。而是更多地注重了各自行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循环、各自行业的效率效益、各自行业的改革与发展。


为此,未来我国建筑业转型与发展必须要注重“产业”问题。要从产业发展入手,运用产业的思维方法,紧紧抓住产业的“牛鼻子”,拉动产业链的各环节协同起来向前走;要树立以“建筑”为最终产品的理念,研究产业发展目标、产业结构及全产业链的系统性、整体性和协调性问题,并提出产业发展的方向、路径和模式,构建现代化的建筑产业体系;要重视产业基础建设,不能盲目追求浮躁的、不切实际的“新概念”,着力研究建筑产业可持续的创新发展。


应该清楚地看到,我们建筑产业的基础十分薄弱,产业链不系统、不完善,设计、生产、施工脱节,企业的技术集成能力和一体化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,包括稳定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都缺失,因此必须要沉下心来专注产业、专注实业,倡导现代建造文明,努力筑牢建筑产业基础,打好建筑产业基石,破除行业清规戒律,打通产业链、价值链和信息链,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的建筑强国。


当前,我国建筑业的转型发展与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,具有革命性、根本性和全局性,对于建筑业来说,是一次生产方式的革命,也是产业的转型升级或脱胎换骨;对于许多建筑企业而言,可能是一次大浪淘沙,甚至是“重新洗牌”的时期,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,正是我国建筑业的企业告别“狼性”的同质化竞争,转向脱胎升华的高质量发展之时。我国建筑业的新未来,也必然要迈上绿色化、工业化、信息化、集约化和社会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,最终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。